寒露已过,站在高高的长江大桥桥面上,湿冷的江风夹杂着淅沥的小雨,带来阵阵寒意。
桥洞里一排排悬挂的航标,在浓厚的水雾中不停闪烁。远处,一个挎着斜包,快步移动的身影,渐渐清晰,他就是在这座桥上守护航标灯20年的陈瑜。
“九江长江大桥是一座连接南北交通的公、铁两用桥,同时也是京九铁路大动脉的‘咽喉’。我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保证航标灯正常照明机械阀门隔膜阀,避免来往的轮船撞击桥墩。”说话间,陈瑜已娴熟地顺着搭在桥侧边的铁梯,钻到大桥底部,大步流星地走在专设的珩道上机械阀门隔膜阀,直奔损坏的航标灯而去。
1996年8月,19岁的陈瑜来到了九江桥工段大桥车间。当他第一次踏上长江大桥桥面时,脚下20余米处的江水喷吐着雪白的浪花,令他的双腿不由得抖动起来。“快,戴好安全帽,绑紧安全带,顺着斜梯走到桥墩上,再爬上桥墩面,对灭掉的航标灯进行检修。”老师傅一边催促,一边麻利地绑上安全带。初出茅庐的陈瑜,踏上悬空的斜梯,看着悬在桥墩外的16盏桥柱灯以及挂在弧形钢梁顶端的2盏桥涵灯,心里暗下决心:“从今天起,我一定要管好这18盏灯,守护好这座桥!”
九江桥工段党支部书记陈钟告诉记者,“按九江航运局标志灯管理规定,主航道的18盏航标灯,只要有一盏熄灭就得封航。所以,只要有“瞎灯”,我们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以确保航道畅通。”
200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6-7号桥墩上有两盏航标灯机械阀门隔膜阀“瞎”了,陈瑜立即被安排前去抢修。刚下过大雪,桥面和钢梁都已冰封,航标灯和电缆线也挂上了长长的冰凌,陈瑜在同事的协助下,一步一挪地在铺满冰层的悬梯上爬上爬下。由于带着手套不便作业,他干脆把手套脱掉,冰冷刺骨的寒风,立即冻僵他的双手。平日里,最多需要两个小时的抢修,那晚,他干了4个多小时。
夏天,桥上钢板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维护保养时,手上经常被烫起水泡;冬天,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手上总是冻得裂出口子。但是,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潜心守护下,九江长江大桥下通过了无数船舶,还没有出现过一次因航标灯失常而导致的撞墩事件。“几十吨上百吨的轮船,一旦机械阀门隔膜阀撞上桥墩,桥梁就会立即变形,影响‘大动脉’,那是绝对不允许的。”陈瑜说。
2010年,桥工段对长江大桥上的18盏航标灯进行了更新换代,使用最先进的LED灯,全新的航标灯拥有了更长的使用寿命,这也减轻了陈瑜的工作量。“今非昔比,以前经常是维修为主,现在这一块少了,我们就以保养为主。”陈瑜现在每个月,只需定时巡检2次,维修的话,可能两三个月才会有一次。只是在碰上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时候,要增加检查的频率。
一转眼,曾经带领陈瑜上桥面、抢检修的老师傅,一个又一个地退休了机械阀门隔膜阀,就只剩下陈瑜一人坚守在长江大桥的桥墩上,守护着那不可熄灭的航标灯。
暗夜的江面,明亮的航标灯是船舶的眼睛,指引着过往船舶的航程,而四面透风的桥洞就是陈瑜守候20年的“舞台”。灯亮了,雨停了,陈瑜背起装得鼓鼓的工具包,在雾气蒙蒙的大桥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