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你的证书挂靠在合作单位,你在家躺着就有收入进账。”这么“吃香”的证书,你花点钱办下来,等于给自己栽了棵摇钱树。其实这是一个犯罪团伙引诱被害人花钱的话术。等受害人交了钱,拿到证后,发现一文不值,要求退款时, 犯罪团伙竟然还成立一家法律咨询公司,帮被害人维权,提供法律帮助,收取服务费机械阀门隔膜阀。挂靠证件 躺着赚钱?
2022年8月初的一天,家在甘肃的杨先生接到自称是一家教育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介绍,如有非注册类证书,只要把证书挂靠到相应公司,不用上班即可赚取兼职费用。杨先生有BIM证书,便添加了该公司的“梁老师”的微信,进行详聊。
沟通中,杨先生按照梁老师的要求发送了身份证和证书的照片。不久,杨先生就得到答复称,一家公司要和他签为期三年的合同,并将一次性支付给杨先生22万元。
如此高的回报让杨先生心动不已,同意签合同。不过,梁老师告诉杨先生,签合同前需要他付费2500元办理人才入库证,也就是由教育公司通过相应注册手续,把杨先生的证书放入“人才库”,完成这项手续后才能和单位签合同。
杨先生支付费用后,没多久就收到了梁老师的信息,但对方不是来和杨先生说合同事宜的,而是“鼓励”他再多拿几个证书挂靠兼职,还以网签要办理上岗证的说法收取费用。就这样,在短短一个月里,杨先生就付出了4万多元,可所谓的证书、合同直到当年11月还不见踪影。后来,梁老师不回消息,电话也是空号,杨先生才发现自己被骗,向警方报案。
事实上,打电话给杨先生们的,根本不是什么教育公司,而是一个诈骗团伙。该团伙的负责人吴某是个“90后”。2020年他在老家开办了一家公司机械阀门隔膜阀,主要做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培训课程,但没什么生意。后来他开始做碳排放管理师、碳排放交易师机械阀门隔膜阀、BIM智慧建造、薪税师、企业风险评估师等等,一些由机构自行颁发的培训结业证。
这些证件没有人力社保等部门的官方认证,也不是职业准入资格证书,吴某交代,这些证件没什么用,挂靠不出去,他们也没有合作单位,纯粹就是为了赚钱。
吴某等人通过网络平台锁定有相关证书或是对考取证书有兴趣的目标对象后,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谎称公司可以帮助他们挂靠第三方合作公司赚取高额兼职费用,此后以挂靠需要办理入库证书及其他配套证书为由收取费用,实施诈骗。
随着被害人越来越多,要求退款的人也逐渐增多。而这竟让吴某发现了新的“商机”。
2022年下旬,吴某招募人手,成立了一家“法律咨询公司”,根据之前掌握的信息联系被害人,询问是否遇到被骗的情况,并声称可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被害人维权、追讨回费用。根据需要追回的金额不同,被害人必须先缴纳398-3980元不等的服务费。而所谓的法律咨询,到最后就是建议被害人通过12315投诉。
经查,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间,全国各地有700余名被害人上当受骗,被骗金额达900余万元。2022年11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在内蒙古的吴某等人。该团伙其他嫌疑人后续也陆续到案。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吴某等人合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于2023年6月12日以诈骗罪对吴某等34人提起公诉。2024年4月25日,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并对其他人员作出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五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至六万元不等,部分人员被宣告缓刑。
检察官提醒,资质证书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身份证明,由国家特定部门针对特定人员发放。证书挂靠行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对于持证者而言,挂靠虽然看似躺着就能赚钱,但实际上同样有风险存在,如出现问题,持证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所以挂靠并不牢靠,千万不要被不劳而获的思想诱惑,既冒风险,也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