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准确率超80%、同等效果下可节约硬件成本50%、降低线改善率全市第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同比上升4位,在城市里眺望雪山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空气质量正在逐年改善……
守住蓝天并非易事,要打造更优化、更精准、更节约、更高质量的环保新方案,数智化力量的加持必不可少。如何让科技为环保赋能?如何推动实现末端治理走向源头治理的转型?位于成都经开区的企业四川国蓝中天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蓝中天)给出了答案。
4月8日,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记者在国蓝中天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见到了公司研发的“智能化大气监测管治平台”,映入眼帘的是192块55寸的LCD屏组成的显示墙,气势壮观,成千上万条数据在屏上跳跃、变化机械阀门隔膜阀,实时更新,显示着龙泉驿区558平方公里区域的实时空气质量。
“我们提出并建立了‘以算赋测’‘以智代工’‘自主学习’的三大核心技术体系,从智慧城市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环境领域行业管理特性,构建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对全域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并结合上百类城市多源大数据,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治服务。”国蓝中天第三事业部事业总监雷雪娇告诉记者,生态环境治理的传统方法存在“监测成本高机械阀门隔膜阀、效率低和管理一刀切”的问题,而国蓝中天通过数据价值挖掘、提升和释放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利用少量硬件和创新算法实现全域感知,准确率超80%;采用人工智能监控污染源,节省50%硬件成本;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决策准确度。这种方案使得城市管理者能迅速发现问题,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排查工作量90%,初步实现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和经济性。
“对比铺设大量感知硬件和‘人盯源’的人海战术等传统模式,我们在成都经开区只部署应用了20余个大气固定监测站点和110个公交、出租车及专用巡检车辆搭载的移动监测设备。”国蓝中天首席执行官宋志国介绍,固定与流动的结合,加上大量创新算法模型,实现全面域网格化污染推算,形成“双网监测——空气质量——污染源实时监管——事件闭环处置”一张图。
平台通过对涉气企业用电数据分析、渣土车GPS轨迹分析可实现对涉气企业生产排污情况、土石方点位活动情况的实时掌握,快速发现涉污问题,就像在城市上空的“千里眼”一样,帮助政府打造环境治理“一网统管”“一网统揽”管控体系。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还协助生态环境部门应对了多起重污染天气,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成都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借助“千里眼”高效执法,以多跨协同的形式,全面守护“龙泉蓝”。据悉机械阀门隔膜阀,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期间,平台向成都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推送立行整改污染事件1379件。其中,工地243件、道路扬尘294件、尾气排放75件、工厂7件、汽修15件、运渣车4件、无组织排放13件、餐饮2件、其他508件等。
作为龙泉驿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从2019年成长至今,国蓝中天在细分领域已经获得了很高的认同,成为全国环保行业及地方政府打造大气治理标杆的案例。“国蓝中天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具备了新质生产力的基因,我们从创新和质优两个维度一直深耕在智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我相信,国蓝中天在这个细分的领域里面,一定能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宋志国表示,企业能取得目前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其间也享受了区域政策带来的如人才引进、子女教育方面的红利,未来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的理念优化数智化管治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用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